Check-outs
:
|
佛國仙城 九華山寺廟
-
Hit:237
-
Rating:0
-
Review:0
-
Trackback:0
-
Forward:0
001 |
|
118379 |
005 |
|
20240906160722.0 |
007 |
|
vd cgaizq |
008 |
|
160118s2013 ch 110 g vlchi d |
020 |
|
|c新臺幣199元
|
040 |
|
|aNOU|bchi
|
041 |
0
|
|achi|jchi
|
084 |
|
|a227.2|b2624|2ncsclt
|
095 |
|
|aLB|bLBB|cD038282|d227.2|e2624|lv.1|n177|pDVH|f管仲文化
|
095 |
|
|aLB|bLBB|cD038283|d227.2|e2624|lv.2|n176|pDVH|f管仲文化
|
245 |
00
|
|a佛國仙城|h[錄影資料] :|b九華山寺廟
|
246 |
30
|
|a九華山寺廟
|
260 |
|
|a臺北市 :|b龍騰影音,|c2013
|
300 |
|
|a2張數位影音光碟(110分) :|b有聲, 彩色 ;|c4 3/4吋
|
500 |
|
|a家用版
|
505 |
0
|
|a1, 醉在佛門-滁州琅琊寺 -- 教觀總持-天臺山國清寺 -- 2, 海天佛國-普陀山寺 -- 佛國仙城-九華山寺廟
|
506 |
|
|a限外借
|
520 |
|
|a醉在佛門-滁州琅琊寺: 位於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, 原名"寶應寺"、"開化寺", 因寺建於琅琊山上, 又稱"琅琊寺"。琅琊寺創建於唐大歷年間(766-779), 唐代宗賜名為"寶應寺"。北宋乾德二年(964)宋太祖命在寺內修建"御書閣", 珍藏"四朝御書"。太平興國三年(978), 宋太宗易寺名為"開化禪寺"。北宋慶歷六年(1046), 智仙和尚為滁州知州歐陽修在寺北興建醉翁亭。元末毀於兵燹。明代重建, 至清代太平天國時部分被毀;光緒三十年(1904)後重修。琅琊寺在宋代屬禪宗。清嘉慶年間, 皓清法師任住持, 改為律宗。琅琊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、藏經樓、悟經堂、念佛樓、地藏殿、韋馱殿、明月池(放生池)明月橋、明月觀、酴酉糜軒、上客堂、攬秀堂、清風亭、三友亭、環翠亭、翠徽亭、無梁殿、香積廚等。
|
520 |
|
|a教觀總持-天臺山國清寺: 公元575年, 智者大師率弟子到天臺, 結茅為庵。陳宣帝為大師敕建修禪寺。後寺荒廢。隋開皇十八(598)年建天臺山寺。國清寺代久年湮, 屢毀婁修, 現存主要建築均為清雍正十一年(1733)年建。1973年又進行了全面整修。1983年, 國清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。內有鍾樓、鼓樓、雨花殿、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文物室、妙音堂、齋堂、方丈樓、迎塔樓、修竹軒、禪堂、靜觀堂等。寺前東側小山上有隋塔, 是隋煬帝遣司馬王弘為智者大師所造。寺北, 有智者大師的肉身塔院。離隋塔不遠, 還有一行墓。
|
520 |
|
|a海天佛國-普陀山寺: 位於浙江省東北部、舟山群島最東邊的一個秀麗的小島。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應化的聖地。據佛教史籍記載, 唐大中年間(847-859)有一印度高僧來此參拜, 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身說法, 並授以七色寶石。故稱此為觀音顯聖地。大中十二年(858)[一說五代後梁貞明二年(916)], 日本僧人惠萼(一作慧萼)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, 歸國時途經普陀, 幾次欲登舟東渡, 皆被海浪所阻, 舟不能行。於是, 即在普陀山東南角海邊建起"不肯去觀音院"供俸該像。自此, 普陀山成為觀音普薩的道場, 開始創建佛寺。此後歷代皆有興建。清末, 普陀山除建有三大寺外, 還有七十餘庵和許多茅蓬, 世稱"海天佛國" 。
|
520 |
|
|a佛國仙城-九華山寺廟: 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。地藏菩薩俗姓金, 原為新羅國(今朝鮮中部)王族, 唐時渡海來到中國, 幽栖九華山中, 孤坐石室, 以白土和小米為食, 後置地構宇, 形成一大伽藍(即化城寺)。後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, 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。
|
521 |
|
|a普遍級
|
538 |
|
|aDVD
|
546 |
|
|a國語發音, 中文字幕
|
650 |
7
|
|a寺院|2lcstt
|
651 |
7
|
|a中國|2lcstt
|
Bookmark:
-
|
- keepsite
-
Introduction
-
About Author
- Tags(0)
- Collection(0)
- Review(0)
- Rating(0)
醉在佛門-滁州琅琊寺: 位於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, 原名'寶應寺'、'開化寺', 因寺建於琅琊山上, 又稱'琅琊寺'。琅琊寺創建於唐大歷年間(766-779), 唐代宗賜名為'寶應寺'。北宋乾德二年(964)宋太祖命在寺內修建'御書閣', 珍藏'四朝御書'。太平興國三年(978), 宋太宗易寺名為'開化禪寺'。北宋慶歷六年(1046), 智仙和尚為滁州知州歐陽修在寺北興建醉翁亭。元末毀於兵燹。明代重建, 至清代太平天國時部分被毀;光緒三十年(1904)後重修。琅琊寺在宋代屬禪宗。清嘉慶年間, 皓清法師任住持, 改為律宗。琅琊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、藏經樓、悟經堂、念佛樓、地藏殿、韋馱殿、明月池(放生池)明月橋、明月觀、酴酉糜軒、上客堂、攬秀堂、清風亭、三友亭、環翠亭、翠徽亭、無梁殿、香積廚等。
教觀總持-天臺山國清寺: 公元575年, 智者大師率弟子到天臺, 結茅為庵。陳宣帝為大師敕建修禪寺。後寺荒廢。隋開皇十八(598)年建天臺山寺。國清寺代久年湮, 屢毀婁修, 現存主要建築均為清雍正十一年(1733)年建。1973年又進行了全面整修。1983年, 國清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。內有鍾樓、鼓樓、雨花殿、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文物室、妙音堂、齋堂、方丈樓、迎塔樓、修竹軒、禪堂、靜觀堂等。寺前東側小山上有隋塔, 是隋煬帝遣司馬王弘為智者大師所造。寺北, 有智者大師的肉身塔院。離隋塔不遠, 還有一行墓。
海天佛國-普陀山寺: 位於浙江省東北部、舟山群島最東邊的一個秀麗的小島。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應化的聖地。據佛教史籍記載, 唐大中年間(847-859)有一印度高僧來此參拜, 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身說法, 並授以七色寶石。故稱此為觀音顯聖地。大中十二年(858)[一說五代後梁貞明二年(916)], 日本僧人惠萼(一作慧萼)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, 歸國時途經普陀, 幾次欲登舟東渡, 皆被海浪所阻, 舟不能行。於是, 即在普陀山東南角海邊建起'不肯去觀音院'供俸該像。自此, 普陀山成為觀音普薩的道場, 開始創建佛寺。此後歷代皆有興建。清末, 普陀山除建有三大寺外, 還有七十餘庵和許多茅蓬, 世稱'海天佛國' 。
佛國仙城-九華山寺廟: 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。地藏菩薩俗姓金, 原為新羅國(今朝鮮中部)王族, 唐時渡海來到中國, 幽栖九華山中, 孤坐石室, 以白土和小米為食, 後置地構宇, 形成一大伽藍(即化城寺)。後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, 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。
Content source:
Must Login
Must Login
Must Login
Must Login
|
|
| |